当前位置:首页 > 身心健康问题 >

睡眠障碍诊断及治疗

文章来源:中启心理2016-05-10 16:26心理咨询电话:010-56148903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睡行症等,其中以失眠症最为常见。睡眠障碍常常由于长期的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脑力劳动者,劳逸结合长期处理不当,病后体弱等原因引起。因此患此病后,首先要解除上述原因,重新调整工作和生活。

发病原因

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睡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根据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会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专家指出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必不可少。因此,睡眠障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临床表现

睡眠过多

如因各种脑病﹑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引起的嗜睡状态或昏睡﹐以及因脑病变所引起的发作性睡病﹐这种睡病表现为经常出现短时间(一般不到15分钟)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瘫痪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睡眠过少

整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或早醒等,失眠可由外界环境因素(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嘈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或心理因素(焦虑﹑恐惧﹑过度思念或兴奋)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症等。

诊断标准

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将睡眠障碍分为3类:原发性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相关睡眠障碍和其他睡眠障碍。原发性睡眠障碍分为:睡眠异常,包括原发性失眠症、原发性过度睡眠、发作性睡眠、与呼吸有关的睡眠障碍及睡眠的昼夜节律障碍;睡眠相关异常,包括噩梦障碍、睡惊障碍和睡行障碍。《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定义为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夜惊、睡行症以及梦魇等。

诊断依据:

(1)主诉是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月以上;

(3)日夜专注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失眠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1、抗组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等,可通过抑制组胺起到诱导睡眠作用。睡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可使患者夜间睡眠改善,此类药会产生嗜睡、乏力等副作用,还可能会与患者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选用此类药物应慎重。

2、苯二氮卓类药物,是非选择性GABA-受体复合物激动剂,可缩短入睡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其副作用包括逆行性遗忘、停药效应、宿醉效应、头晕、嗜睡、精神运动活动损害等,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成瘾。因此,对于初次就诊的睡眠障碍患者不主张首先选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来治疗,而对于第一次就诊的患者应选择短半衰期药物,顽固性睡眠障碍患者则应选择长半衰期药物。

3、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睡眠药中的新秀,代表药物为有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均为选择性γ-氨基丁酸2受体复合物的激动剂。现有的此种产品半衰期较短,易被从体内清除。正因为如此,这类药不会引起白天的困倦感。并且,此类药的作用具选择性,直接作用于与睡眠相关的特定受体。此类药不影响健康人的正常睡眠生理结构,甚至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生理。由于非苯二氮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们已成为治疗失眠症的首选药物。

4、抗抑郁剂,对伴有抑郁症状者可酌情使用,可选用有助眠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如米氮平、帕罗西汀、米安舍林、阿米替林、多塞平等。

非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心理学疗法,它主要是让患者了解有关睡眠与失眠的基本知识,纠正患者对失眠后卧床的不良认知行为和睡眠改善后存在的不良认知,处理患者的求全责备心理,从而达到减轻焦虑、改善睡眠的目的;一般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的心理治疗、暗示疗法等。

2、 行为治疗

放松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腹式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法(是指应用肌肉紧张和放松交替的锻炼以达到入睡时的深度松弛)、自我暗示法等。

刺激控制疗法 主要操作要点是:①无论夜里睡了多久,每天都坚持在固定的时间起床;②除了睡眠和性生活外,不要在床上或卧室内做任何事情;③只在卧室内睡眠;④醒来后的15~20 min 一定要离开卧室;⑤只在感到困倦时才上床。

控制程序疗法 包括控制入睡时间、起床时间、觉醒刺激、每天最少需要睡眠时间和紧张刺激。反常意向法,要求患者自己尽可能长的保持觉醒,出发点是制止执意想要入睡而通常可能产生的逆反意图。

生物反馈法 有肌电图生物反馈和感觉运动皮质反馈两种,前者对有焦虑的入睡困难型失眠疗效较好,而后者对无焦虑的易醒型失眠疗效较好。

物理治疗 物理因素通过对局部的直接作用,和神经、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进一步改善睡眠障碍。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电疗法、声疗法、磁疗法以及光疗法等。

其他治疗方法 褪黑素能有效治疗昼夜节律紊乱,但其长期使用安全性仍不清楚;据报道,中药治疗及香薰疗法也有一定疗效;而调整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睡眠也有促进作用。

嗜睡症

药物治疗 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一般推荐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右旋苯丙胺、左旋苯丙胺、哌甲酯(利他林)、匹莫林(苯异妥英)等药物。但是苯丙胺和利他林常出现难以预料的反应,患者常见有心动过速或易激惹,应用兴奋剂后还可加重头痛等相关症状,因此,欧洲

的部分国家已经禁止使用兴奋剂中的某些药物。三环类抗抑郁剂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非药物治疗 应当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解释、指导,避免因对该病缺乏了解而引起更多的紧张、恐怖,同时最好对其家庭成员也一并给予指导。

睡眠- 觉醒节律障碍

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发作频繁,可以适当给予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利他林)、匹莫林等,一些三环类抗抑郁剂有抑制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该病的传统治疗首先是行为治疗。限制患者白天打盹的次数和长度,尽量让患者在传统睡眠时间去睡眠,以逐渐地重新建立规则的睡眠-觉醒周期。应当鼓励患者在白天进行适量体力活动。这种治疗计划的实施,需要有助手不断督促患者严格遵守睡眠-觉醒时间表,不管患者有何质疑(尤其在出现的思睡和疲乏时),在规定的清醒期必须使其保持清醒。

光疗 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睡行症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生于儿童者,随发育成熟,该病会自然消失。

药物治疗 通常用于发作十分频繁的患者。应注意,如果突然停止使用药物或者忘记服药,可能会引起反跳性发作增加。苯二氮类药物地西泮和阿普唑仑常被用于治疗睡行症,但对老年患者收效甚微。抗抑郁剂 三环类中的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以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也有治疗作用。

非药物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 在年轻患者中疗效肯定,若合并药物治疗,则效果更佳,但对老年患者无明显疗效。行为治疗方法包括自我催眠疗法和松弛训练等。

一般治疗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过度疲劳、压力过大、过分担心或睡眠时间不足等因素有关,因此,应增加患者的总睡眠时间,帮助患者在失眠之前将注意力集中到轻松愉快与舒适的意境中,这样有可能减少睡行症的发生频率。此外,在睡行症发生时,不要试图弄醒患者,应注意保护,避免危险与伤害,尽可能引导患者上床睡眠或卧床即可。

夜惊

药物治疗可使用苯二氮类药物,适量服用可以加深睡眠;若夜惊伴有明显的焦虑、惊恐等情绪,可给予抗焦虑或抗抑郁剂。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对年轻患者有疗效,在配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疗效更明显。成人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焦虑症,心理治疗可能更有帮助。儿童的发作通常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一般治疗 本病的发生与睡行症有部分共同因素,如过度劳累、压力过大、过分担心或睡眠时间不足等。因此,要避免减少患者的总睡眠时间,帮助患者在睡眠之前将注意力集中在正性想法、影响与感情方面。

梦魇

药物治疗同“夜惊”的药物使用原则。

非药物治疗 主要采取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有助于完善患者的人格,提高承受能力;帮助患者认识到现在的情况与童年时期的境遇有关;对于创伤性梦魇的患者,认知治疗能帮助他们理解创伤并接受现实。

行为治疗 用多种方式描述梦境,可以采用“意象复述技术”,如可选择经常出现的噩梦内容,通过回忆和叙述,将梦境演示或画出,然后加以讨论、解释,常可使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大大减少对于梦魇的恐惧感。

上一篇:双性恋的成因学分析     下一篇:如何识别情绪低落?如何改善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