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人际 > 个人魅力 >

他说谎了吗?怀疑一个人说谎要当场质疑吗?

文章来源:中启心理2014-03-10 13:19心理咨询电话:010-56148903

先把看法摆上:笔者认为,即使是对方可能真的在说谎,也最好选择暂时相信他的话语。

为什么要这么做?以下我将说明这个逻辑的内在思维过程。

首先,假如我们相信“人性本善论”,我们就会认为,除非对方面对一个不得不说谎的情境,Ta不太可能故意说谎。

其次,当我们认为“对方可能在说谎”,本来就是我们的特别主观的一个推断。对方说的话,我们很难知道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就好比客体关系心理学中认为,孩提时的我们和母亲不是一体,便无从断言母亲的想法——尽管我们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瞎猜,并十分确信。)

逻辑推理:退一万步,假如真的当场质疑,或是真的选择相信,会发生什么?

逻辑分析之推理一

推理一,如果我们相信它是真的,我就假定了对方是可信的;如果我们怀疑或不愿相信对方是真的,我们就假定了对方的不可信。如果我们选择怀疑策略,我们要在日后去证实这种怀疑;因此,我们必定要面临可能的三种结果:

1、验证的结果,对方说了谎,我们的怀疑就是有道理的;同时伴随着对方的不舒服,可以是被挫败的感觉,也可以是其它;这会令对方产生“下次我说谎要说得更有水平一点”的想法,以维护被挫伤的自尊。

2、验证的结果,对方没说谎,是我们自己的怀疑出错了;此时,我们会有负罪感,内疚,对方有委屈,气愤的感受。此时,对方有可能觉得,“反正我是被怀疑的,明明没有说谎也要冤枉我,下次我还不如破罐破摔得了。要不,我就太吃亏了。”

3、长期的验证而无果(这种情况并非少见),则是一种相互不信任的消耗战,两败俱伤。

☆ 心理学原理——投射认同

通常,选择怀疑策略的话,我们的主观世界,也就因怀疑的存在而变得更为敏感,更为警惕,更为容易被一些中性信息所迷惑,并偏向于当成有利于证实我们的怀疑的证据来采信,因此会陷入知觉上的选择性注意中,令我们对正常信息的解读过程产生相当程度的失真。

同时我们也伴有焦虑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这种焦虑状态,在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反映为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超过敏状态,这种状态又反过来影响对方在与我们互动中的感受,令其产生相当的心理防御。

这种防御状态下,对方在关系中的行为就容易变得更谨慎,更隐蔽,甚至更诡秘,因而会感到更疲惫,更焦虑,更忧心。如此,便非常容易加重我们的怀疑。

进入这种轨道之后,互动中的恶性循环就会开始了。沟通变得更有阻力,关系中的隔膜便日益加深了。这种内部的关系相互作用过程,正是为什么会出现3,即长期验证而无果的机制。它也正是心理学中所谓的“投射认同”机制的具体描述。

倾向于选择怀疑策略的人,要么是“遇人不淑”,个人环境中的不良刺激与潜在威胁确实相当大,迫使个人不得不怀疑;要么是个体本身就是一种不安全依恋类型,使得自己在分离焦虑中,不得不倾向于放弃信任,而提前进入戒备状态。

逻辑分析之推理二

推理二,如果我们选择相信对方的原话(信任策略),我们不必去有意证伪。只要尊重接下来发生的事实就足够了。我们较放松,对方较自由,彼此对对方没有负面影响。

如果最终那些话,被不受干扰的实践过程证明是不真实的,对方有机会从事实中学习自我纠正,并更能意识到辜负了我们的信任,因此会有一种压力促进其自我反思与检讨;

如果最终那些话被实践本身证明是可信的,对方能非常好地感受到我们的信任,并增强自我的同时增强亲密感。

这样做显然可以让事情变得简单一些。这正是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一种注释。我们的怀疑策略,经常成为一桶有待澄清的水的一根搅棒,胡乱一搅,令这水更难以变得澄明。

但是,我们中许多人往往不愿意这么做。其原因是,我们担心,若是选择相信对方的话语之后,“万一”犯了错,将会使得事态发展失去控制,产生危害我们自身利益的后果。在想象的风险中,我们预期我们会被挫败,被带入一种更加危险的境地。选择即个性,即自由,即命运

我们普遍有一种倾向,想要及时防范某种可能的危险,提前做好准备,或进行干预。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能安心,产生更好的自我控制感。不然,我们就变得焦虑——甚至比选择怀疑要更加焦虑。

我们的内心越是不自信,我们越是害怕受到伤害,越是患得患失,我们就越不能做到去信任对方,以一种冷静的心态来解读那些看上去有些暧昧的信息,难辨真伪的信息。

在面对需要我们选择什么策略处理含糊不清的互动信息局面时,如果当下的关系是某种紧张的或隔膜的,沟通不畅或受阻的僵局,我们就更难以选择信任策略了。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选择信任策略的人,往往是心理健康程度是较高的,而且,不会是那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比较自信而独立,不那么恐惧丧失。他们宁可相信,要是对方不值得信任,那是对方的错,自己不必为此买单。他们不会将对方当成是自己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不会将对方当成是自己必须时刻加以监察的管理对象,他们在心理上和对方保持着一定的自由空间和距离,不愿意为对方的一举一动所牵制,所束缚,所影响;

他们合理分配他们的注意力到亲密关系之外的更开阔的世界,从中获得个人意义感来充实关系,而不是将亲密关系当成是个人意义的唯一支柱,精神寄托;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他们会觉得,若是对方被实践证明是不值得信任的,关系的破裂,甚至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赢得新生的机会。

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发展,非常需要信任。许多关系危机,都起源于彼此的怀疑。

其中可能有这样一些表现形式:过敏、捕风捉影、盘查、跟踪、限制对方自由、挑剔、刺探、诘问、布控、对质、审讯、不遗余力地求证……这些表现方式基本上与一种典型的亲密关系模式——侦探-疑犯——相一致。这种关系中,自然不会有什么合作了。

关系性质越来越趋于控制和反控制,侦查与反侦查。恶性发展的结果,就是人际关系的江河日下,分崩离析。

上一篇:优秀的表达能力从何而来?     下一篇:找寻生命的“原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