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关系 > 青涩校园 > 热点问题 >

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长和老师关注

文章来源:中启心理2012-12-14 09:31心理咨询电话:010-56148903

  缺乏学习动力

  青少年心理问题多

  12岁到18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性格较为多变,抵触、叛逆情绪是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主要的心理问题,有的男孩有明显的攻击性。青春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瞿洋告诉记者,因厌学来就诊的学生虽然原因各有不同,但可归纳为:第一,学习成绩不理想。对于因厌学来就诊的学生,来到心理健康门诊后,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测试,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并非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或其他问题造成成绩不理想,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与信心,产生厌学现象。另外,学习动机不足也是厌学的主要原因。瞿洋笑着告诉记者,“不止一个学生向我抱怨,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啊?”他告诉记者,很多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很反感,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找到学习的动力,他们为了学习而学习,在痛苦、厌恶中被迫学习。“不少孩子平日里生活条件较好,衣食无忧,却不明白为什么学习。”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家长让我上学,不就是不想管我吗?”因此不仅缺乏目标和方向,对日后的职业规划更是缺少概念。从心理干预的角度,心理咨询师一方面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他们具体学习的技巧,另一方面,会调整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反应,矫正调整孩子扭曲不合理的认知,帮助孩子发展社会知识体系,包括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会技巧。“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不像成人有相对完善、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这就是需要家长、老师慢慢引导孩子,将人生发展的价值方向进行澄清、并且一步一步进行细化。”此外,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三方面主要原因。

  不当教学方式

  在心理上埋下隐患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刚上初一的女孩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好,家长对她也有很高的期望。上了初一,赶上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她也非常想把数学学好。但在一次课上,她遇到不会的问题请教老师,没想到老师回答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还好意思问我!”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不敢再去问问题,上课老师一提问,她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成绩也大幅度下滑。

  瞿洋告诉记者,在接诊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学生采取刺激、批评等方式教育学生,比如拿学生和其他同学比较,使得学生负面情绪过高,自信心渐渐减退,长此以往导致自卑。

  地大附中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渝鸿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小学年龄段的孩子非常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在乎师生关系的同时开始在乎同伴关系,如果初中没有形成自己的“小团体”,或者受到同学的排挤,孩子就会感到特别孤独。尽管如此,学生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依然很高。但是,很多老师并不知道自己的言谈举止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可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往往越是追求完美的孩子,对教师给自己的评价越是敏感。对教师而言,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强势”家长

  也需补补心理课

  一个孩子告诉记者,自己考了90分,高兴地发短信向妈妈汇报成绩,结果妈妈回短信说:“90分有什么可高兴的,多学学人家考100分的!”从此,孩子再也没有和母亲沟通的欲望。

  瞿洋表示,在临床上,不少中学生甚至低龄的小学生都存在亲子关系问题。“传统教育模式的家长作风,家长在家庭里高高在上,经常忽视孩子的所需与感受,用命令要求孩子。因此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孩子一定程度内化了父母的要求,把父母的要求当做自己的认知,但在内心并未完全接纳,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孩子在“外因”的要求下生活,父母、老师等长辈的要求、期望成为自我约束的标准,而从中丢失了真正的自我。瞿洋表示,“从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师问诊时,首先要倾听来访者的诉说,由此了解他们对某一事件、经历的感受,而不是以自己的判断取代他人的判断。其实这种方法对家长同样适用。”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告诉记者,“我们在给家长进行培训时,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让孩子成才,先得让孩子成人。”做人是成才的基础,但现在很多父母往往对“成才”看得过重,分数、名次成了家长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有的学生分数不高,家长则认为孩子不努力,甚至怀疑孩子智商有问题,把孩子送到医院。“这种做法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给孩子造成的印象是我不行、我不能、我与他人不一样,那我就不用努力学了。”温方告诉记者,家长对待孩子往往表现出两种极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努力、不用功,经常责怪孩子;另一种极端则是非常溺爱孩子,不行就不要做,任其发展,这两种方法都不正确。

  温主任告诉记者,心理咨询中心会定期统筹安排组织心理专家对家长进行辅导,为一年级、四年级、初一、高一孩子的家长进行团体培训,针对这些年级学生容易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讲座,目的是让家长知道孩子在这段时期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家长从道理上明白了之后教育起孩子会更加得心应手。除了集中的辅导之外,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还会到学校进行个性化指导,到学校开展不同主题的培训,“如何融洽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等。很多家长在培训之前对此不屑一顾,表示:“我们的孩子健康着呢!”但听完讲座之后,每位家长都深感受益良多,很多家长感慨道:“原来心理健康是这么回事儿。”很多家长在讲座结束后依旧不肯离去,围着专家咨询问题。很多家长在培训之后,在生活的细节上开始改变。一位母亲从前对待孩子很严厉,孩子放学之后就躲在房间里不出门,也不主动跟家长说话。母亲第二天买来绿色植物放在孩子的桌子上,孩子回家见到以后特别兴奋,主动跑到妈妈面前说喜欢。

  孩子分数高

  家长参与很重要

  地大附中心理咨询中心张渝鸿主任告诉记者,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这孩子我管不了,老师您快帮我好好管管。”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个老师至少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父母一般细致,况且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家庭教育。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家长之所以会如此依赖学校教育,主要因为缺少亲子沟通的技巧。张老师还列举了学校的一堂名为“心画心语”的心理课,老师让孩子们把父母及家庭成员用海洋中的生物画出来。一个孩子把父亲画成了鲨鱼,把妈妈画成了章鱼。张老师解释说,“章鱼有很多触角,孩子的画反映出孩子的母亲对他的关注过多,给他造成了一定的禁锢感,而鲨鱼的凶猛残忍,也投射出父亲教育中的简单粗暴。”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画出了自身对家庭的真实感受,也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内心想法。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能力差,自己又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非常无助。张渝鸿老师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分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家长的参与很关键,对孩子分数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她曾经连续三年进行一项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实验,实验对象选择高一年级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每周老师都与家长有书信往来或进行访谈,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促使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积极关注。在高一期末时,实验班级的学生的平均分明显高出同类班级,其中一名学生超过平均分50多分。因此对于家长来说,重要的一点是要克服恐惧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张老师表示,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无论如何都不要以亲情为代价,去盲目追求学习成绩。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分析问题所在,是师生沟通、同伴关系还是情感困扰?找到原因后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呵护学生心灵健康成长,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本报记者 田叶    

上一篇:心理健康重要还是学习成绩重要     下一篇:心理压力过大成影响科技工作者健康最大“杀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