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问题 >

亲子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应对之策

文章来源:中启心理2013-07-23 16:03心理咨询电话:010-56148903

我在平时做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的过程中,经常有家长谈及亲子沟通问题。如有一位母亲曾经告诉我,她说:“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特逆反,不管我说什么,他总是和我唱对台戏,为了加强与他的关系,我甚至主动与他沟通,但是,他总是爱理不理的。”

一位父亲也谈道:“我的孩子也是如此,每当我想要跟孩子说几句话的时候,他总会说:‘老爸,你又来了,烦不烦呀?’然后就走进自己的房间,砰地把门关起来,每当听关门声,我就仿佛听到孩子把自己的心灵关了起来。”

还有一位父亲说:“我的孩子很内向,特喜欢网络聊天,他宁愿一整天坐在电脑前,也不愿意与我们多说一句话。有时候,我问他:‘孩子,你们聊什么呢?’他就冲着我说:‘告诉你也不知道.'然后继续他的网络聊天,把我这位老爸晾在一边。”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当自己“屈尊”主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往往不领情,这些父母往往倍感挫折。那么问题到底到底出在哪里呢?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希望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只有当他感觉到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时,才会关闭自己的心灵,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可以说,孩子希望交流、希望沟通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说过:婴儿渴望交流,但是如果大人没有反应,婴儿就会放弃自己所做的努力。于是,婴儿的这方面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一样,只有经过实际的应用,他们才能得到磨炼与提高。

亲子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父母沟通,问题可能出现以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孩子有心理防御机制

我想有很多父母可能会不解,孩子怎么会防着父母呢?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好呀!其实,正是父母“为孩子好”的心理才导致出现无意识伤害孩子的现象。比如有些父母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目的就是让孩子安心读书,但是,孩子却喜欢多样化的生活。一位高中生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做。”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总是以“我为你好”的思想来压制孩子,孩子就会受到伤害,于是他们会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防止父母再次伤害自己。这样,冷漠、无视、叛逆等自我保护的方式就出现了,沟通也随之停止。

第二方面,没有共同语言

许多父母只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每天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只限于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许多父母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学习新鲜事物的意识,许多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事物,父母们都不太了解。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比如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母与孩子无话可谈。这样,在孩子眼里,父母成了“老古董”,于是,沟通也变得比较困难。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要想走进孩子的心,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可见,父母们应该反省、检讨一下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了。

不良亲子沟通的类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实际上消极的、不良的,而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却时刻在伤害孩子的心理,不仅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极为不利。

那么,亲子之间不良的沟通方式有哪些呢?

第一种:指责型

先看看一组例子,这些话都是出自我们一些家长之口

1、“为什么你总是整天让我操心,难道你不会变得自立一些吗?”

2、“看看你的房间,脏得跟猪窝一样,难道你就不会收拾一下吗?”

3、“你看你那样,整天只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呀?”

4、“如果你昨天晚上不看电视,怎么会起不了床呢?你总是贪玩,不知道学习!”

请家长们听听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啊,这正是很多父母指责、埋怨孩子时经常用到的。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种责骂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我给家长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父亲这样骂儿子:“你这么笨,真是个小猪猡!你知道小猪猡是什么吗?”

见儿子不说话,父亲更加气愤地讥笑道:“你这么笨,怎么可能知道呢?”

儿子轻蔑地看了一眼父亲,说:“当然知道,它是猪的儿子呗!”

父亲一下子傻眼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得出,其实儿子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他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不知道,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认为儿子笨呢?

也许是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了事,也许是孩子在学习上做错了题,但是,错误正是孩子不断成长的表现,以单个的错误来全盘否定孩子的父母恰恰是最不明智的父母,难怪儿子会认为父亲是“猪”呢。

许多喜欢责骂孩子的父母,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知道怎样运用有效的沟通来引导孩子、启发孩子,因此只会盲目地使用批评、责骂等负面的沟通方式。

每一位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喜欢责骂”孩子的错误,实际上孩子的心灵是善良的,他们并不会记仇,只要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错了,及时改正,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孩子依然会愿意与父母沟通的。

第二种:迁就型

让我们看看迁就型家长都爱说哪些话吧:

1、“好了,我答应你的要求就是了。”

2、“别理你爸爸,他不给你买,妈妈给你买。”

3、“儿子,你喜欢什么样的书包,妈妈明天就给你去买。”

4、“不就是一件衣服吗?只要你好好学习,再贵我都给你买!”

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是最重要的,甚至是自己的希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予以满足,一旦孩子发话,做父母的都惟命是从,结果,孩子形成了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

北京市人民法院二中院的刘硕法官,去年曾经审理过一桩少年弑母案,非常典型:16岁的军军,刚过完生日不久,就将母亲砍死了,而原因仅是自己没有按要求完成英语听写而受到了母亲的责骂。刘法官说,军军的母亲对孩子是非常疼爱的,对儿子的生活关心得无微不至,但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她平时在学习问题上给孩子的压力太大,而且方法粗暴,母子难以沟通,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刘法官总结了国内外一些杀亲案的共性:父母都将自己成人的意志强加给了孩子,没有交流,粗暴对待,最终导致孩子的极端反应。他说,“爱不是要什么给什么,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呵斥批评,应通过交流让孩子认知自己的行为,正确的爱,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消除一切隔阂”。

如果孩子习惯于一味地被迁就,那么,父母在孩子的眼里,仅仅是供他们差遣的“仆人”,甚至是满足他们欲望的“钱包”。连接亲子关系的纽带只有物质和欲望,一旦父母的经济状态出现了危机,或者给孩子造成了妨碍,在孩子眼里,父母就一无是处。上面这个案例就以血的教训给我们展示了迁就型亲子沟通的极大危害。

第三种:管家型

再让我来听听两组管家型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对话:

1、孩子:“爸爸,下周我们学校组织去春游,你说我带些什么东西好呢?”

父亲:“行了,爸爸知道了,明天就会给你准备好的。”

2、孩子:“妈妈,我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母亲:“什么新朋友老朋友,你就知道玩,你看你,满脸泥土,还不赶快去洗洗!”

管家型父母只知道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包括孩子衣食住行,生怕孩子饿着、冻着、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不知道孩子有交往的需要、自我体验的需要,等等。

我曾经和一位高三的班主任老师一起,共同对她班上50名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是:“你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8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作业多不多”.

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孩子在校差不多一整天,回到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可能是无意识的,但能反映出家长最关心孩子的是哪个方面。”可见,大部分父母走不出管家型父母的误区。

处于管家型亲子关系的孩子,往往觉得父母是不了解自己的,尽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许多许多。而且,这种父母往往喜欢整天唠叨。

常见的话如:

1、“早点睡觉,明天早点起床,要不然会迟到的!”

2、“作业本都拿上,红领巾不要忘记了。”

3、“今天天气不好,要多穿件衣服。要是感冒了,你会很难受的。”

4、“晚上早点回来,不要在路和同学没完没了地玩。”

实际上,这些事情孩子只要经历过,就自然会明白的。而父母出于“关心”孩子的角度,整天唠叨个不停,孩子就会产生逆反与抵触心理,亲子关系就这样破裂了。正如快乐教育创始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及时交流,主要责任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掌握不好沟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唠叨一顿就是沟通,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第四种:超理智型

给大家讲一个生活中的亲子沟通场景:

孩子:“妈妈,我想去小军玩。”

母亲:“昨天不是刚去玩过吗?今天不能去!”

孩子:“昨天我们是自己组织玩儿的,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实验,我想与小军一起做。”

母亲:“不行,你不能老是去人家家里,人家父母会嫌麻烦的。”

孩子:“不会的,他父母不在家。”

母亲:“难道你不会自己做吗?小孩子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老是麻烦人家!”

孩子这时啥话也没有了。

超理智型的父母知道应该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由于他们的这种“教育”意识过强,往往过分高估孩子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从而导致孩子倍感挫折,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

超理智型父母往往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他们主观上希望孩子出色、优秀,希望孩子像成人那样。但是,这些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本性,忽视了孩子有游戏、交往的需求,一味地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孩子的生活会特别地累,一旦孩子缺乏了童年的乐趣,他也就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

总的说来,上面这些沟通方式都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孩子的想法,父母仅仅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给孩子“下命令”或者迁就孩子,结果是,孩子并不愿意接受父母发出的命令,沟通仅仅是父母一厢情愿而已,因此,这些沟通都不是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家长了解孩子的心里需求

要想解除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找到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一般来说,孩子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心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亲子关系的重点。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封闭自我。

那么,孩子的心理需要有哪些呢?

第一、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教育孩子,这是第一位的,爱是基础。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冷漠、逆反的情绪。

刚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宝宝喜欢父母的抚摸和拥抱,喜欢看父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喜欢父母对他说:“宝宝,我爱你!”“宝宝,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这种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

许多父母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做得相当好,实际上,父母们只关注了给孩子爱,而且这种爱往往是溺爱,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爱,忽视了也应该向孩子索取爱。于是,孩子们学会了“理直气壮”地接受父母们的爱,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爱,反映在孩子行动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独立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希望永远活在父母们的保护当中,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做一些事情,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这种独立性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和青春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时期被称为孩子的“断乳期”,前者为生理断乳期,后者为心理断乳期。

年幼的孩子们总是喜欢什么东西都碰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奇的东西;大点儿的孩子则喜欢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

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他们喜欢禁止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理由是孩子磕着、碰着、扎着、砸着、伤着等等,经常过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决定。当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产生沮丧的情绪,他自然而然会变得“不顺从”,出现对抗的行为,自然而然会变得“叛逆”.

其实,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保护,我不需要你们的过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独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给了孩子,“不顺从”和“叛逆”就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三、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要也存在。

孩子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隐私,等等。许多父母恰恰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需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父母们经常随意呵斥孩子、打骂孩子,有些甚至在公众场合打骂孩子,揭露孩子的缺点,等等,完全不顾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的自尊没有得到尊重时,他们或者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顾自己的颜面,这些都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第四、平等需要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而许多父母总是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往往是对孩子要求这样,对自己要求那样。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与自己是不平等的。

现在,有许多孩子在背后这样议论父母:“我的父母总是要求我做这做那,其实这些事情他们自己都做不到。”“是呀,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明明答应我星期天去郊游的,因为他们自己想睡懒觉而不去了。”这些表明,在大多数的孩子心里,父母们没有做到平等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话了,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第五、成就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同样也有这种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也是孩子的最高需要。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和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从主观上来说,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家里做个优秀的孩子,处处获得父母的夸奖;在学校,他们又希望自己是个学习好、行为好、品行好的学生,能够当班干部,希望在班级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生。

当孩子的这种成就感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

解决亲子沟通不畅的对策

一、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而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二、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三、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四、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孩子的感受

当然,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你可以从孩子的语言中得到这种信息反馈。

比如,当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行!”大部分的父母还是会追回一句:“千万别忘记了!”于是,孩子不是吐吐舌头就是皱皱眉头来表示自己的厌烦。

再比如,当孩子说:“唔,我知道了,妈妈你别再说了。”这说明孩子已经有点反感了,如果父母再继续这个话题,孩子也听不进去了,明智的父母就应该停止教育,把话题转到其他方面去。

五、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反应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不要自顾自地说,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尤其是孩子的非语言反应。比如孩子开始出现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应该停止沟通或者转换话题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这种非语言反应更加重要,许多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拒绝父母,只会下意识地用行动来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父母说父母的,我做我的”的习惯,于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就失去了。

六、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

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分为保护、指导和自立几个阶段,对于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更重要的是保护他健康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角色应该从一个保护者,转变为一个指导者和教练,千万不要再拿家长的权威来干涉孩子,一定要与孩子交朋友,耐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乐于与你交流。

上一篇:从“洗碗门”探究夫妻相处之道     下一篇:心理学教你处理婆媳关系  

热门文章